电磁炉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电磁炉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新闻】守望麦田心系国家粮仓单序草

发布时间:2020-10-19 03:14:28 阅读: 来源:电磁炉厂家

守望麦田 心系国家粮仓

全国消息:把事业根植于田间,用30年的足迹书写着实践成果;把目光专注于麦浪,用30年的情感将心中的期待变成现实。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小麦专家于振文以对小麦稳产高产的卓越贡献,谱写了30年来的精彩人生。

科技创新着力解决生产重大问题

1979年,于振文考取了著名小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余松烈的硕士研究生,开始深入系统地学习研究小麦高产栽培理论。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余松烈主持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项课题研究成果于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1987年,于振文赴美国肯塔基大学进修,进行小麦产量生理研究。回国后,他对小麦衰老的生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小麦衰老的阶段性、生理特点及与粒重形成的关系。根据研究结果,他认为,同步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增加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向穗部的分配,延缓小麦衰老,提高粒重,是获得超高产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一理论,他带领课题组创建了以氮肥后移为关键技术的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这一技术模式于1998~2009年在鲁、豫、冀、皖、苏推广2.7亿亩,小麦累计增产100多亿公斤,获得显著经济效益。他主持完成的“小麦衰老生理和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小麦生产主推技术。利用该技术,2005年在山东兖州市小孟镇王海村创造出1.81亩泰山23小麦实打验收亩产735.66公斤的黄淮海地区最高单产,2006~2008年在兖州市史王村又分别创造出济麦22小麦4.21亩单产727.43公斤、2.25亩单产722.7公斤、4.38亩单产737.38公斤的高产纪录,为我国小麦高产树立了样板。

于振文提出,搞科研要着力解决生产中的重大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优质麦不高产问题十分突出。于振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小麦的品质生理进行研究,带领课题组深入探讨了小麦蛋白质、淀粉品质、粒重形成的生理机制。通过研究发现,过量施氮、氮肥全部底施或底施比例过大、灌溉量与灌溉时期不当,是导致小麦品质不稳定、产量不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据此,他们提出了品质和产量同步提高的有效措施,创建了优质强筋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运用这一技术使小麦获得了优质高产,并且显著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对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积极影响。2002~2005年,该技术在黄淮海麦区累计推广1.4亿亩,增产39亿公斤。这一技术显著提高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的品质稳定性,增强了国产优质小麦的市场竞争力。于振文主持的“小麦品质生理和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课题研究成果,200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2007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生产主推技术。

指导生产为小麦持续增产作贡献

1992年于振文担任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2003年他被任命为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17年来,于振文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把大量精力用于指导生产。特别是担任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以来,他和专家组其他成员一起,每年秋种前就开始研究制定小麦生产技术方案,提出分类管理意见供各地参考。

近几年来,小麦连年发生冻害,于振文意识到,这可能是气候变暖、小麦冬前生长过旺导致的。他通过对山东龙口、济宁两地常年气候变化及小麦适宜播期的数据分析得知,随着年份的推移,小麦越冬前的气候明显变暖,如果还按照原来的播期播种,就会出现冬前旺苗,冬季就会发生冻害。在2007年5月农业部召开的全国小麦生产形势分析会上,于振文提出两个建议:一是组织力量进行气候变暖条件下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的适宜播期、播量试验;二是黄淮海地区将小麦播种期推迟5天左右,以防止冬前旺苗的出现。这两个建议都得到采纳,现在我国小麦主产区冬前旺苗现象已经大大减少,多年影响小麦生产的一个难题得到了解决。

2009年1月初,于振文带领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调查苗情中发现小麦旱情十分严重,部分地块出现死苗现象,他立即向农业部汇报旱情的严重性,同时研究提出黄淮海麦区受旱麦田打破常规提前一个月浇春季第一水、控制水量、当日下渗的科学抗旱方案。这一情况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专门对抗旱保夏粮作出批示,国家及时调拨抗旱资金。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积极组织下,抗旱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2009年的夏粮增产奠定了基础。

准确定位当好参谋带好专家团队

作为小麦专家,于振文不仅从技术上思考小麦的高产问题,还从宏观上研究如何促进全国小麦生产的发展问题。他认为,小麦主产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是当前制约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的首要障碍。要认真分析不同麦区的产量潜力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分片治理,提高中低产地区的小麦产量,进一步增加高产地区小麦产量。

于振文认为,目前我国小麦单产最高的区域是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的北部及中部,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北部等地区,位于北纬35度至39度之间区域。但该区域降水偏少,地下水资源匮乏,严重地制约了小麦单产的进一步提高。而北纬33度左右地区的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省约有1亿多亩麦田,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30%。该区域由于栽培耕作粗放、生产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小麦单产较低,但这里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量多,地下水位较高,提高单产有很大潜力。据此他认为,北纬33度左右地区在改变生产条件、培肥地力的基础上,采用良种良法配套,每年亩产提高10公斤,5年提高50公斤是完全有可能的。自2004年以来,于振文及其专家指导组成员每年多次到北纬33度左右地区的安徽、河南、江苏、湖北等省调研制约单产提高的问题,传授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基层技术人员,指导田间生产。于振文提出的发展北纬33度左右地区小麦生产的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农业部2008年启动了“北纬33度地区小麦大面积增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于振文认为,在我国西北地区,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干旱和土壤肥力不足,研究总结适宜西北地区旱地小麦生产的有效技术和栽培模式,促进小麦持续稳定增产,对全国的小麦生产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他多次到甘肃、陕西、山西等省进行考察、调研,与当地科研和农技人员一同研究旱地小麦栽培管理措施,组织开展节水高产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取得显著成绩。

对如何当好专家指导组组长,于振文有自己的体会。他说:“关键是要有责任心,要勤、要快、要准。专家指导组就是农业部指导小麦生产的侦察兵和参谋,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国小麦的产量。要及时发现生产中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准确预测小麦生产形势,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为做好专家指导组的工作,于振文注重发挥各省专家的作用,积极促进专家与当地农业部门结合,发挥更大作用;热情支持大家申报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帮助大家总结提炼科研成果,申报科研奖励。在他的带动下,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为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的团队。

2009年国庆前夕,农业部组织召开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表彰座谈会,农业部领导高度评价于振文和他领导的小麦专家指导组:“在领导面前,他是专家,能为决策提供依据;在专家面前,他是领导,专家指导组的工作及时、准确;在农民面前,他是技术员,他指导生产通俗易懂,农民愿意接受。小麦专家指导组为我国小麦连续6年增产,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目标立了大功。”

教书育人倾心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于振文在农业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了30年,为培养农业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培养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36名。他主编了教材《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出版了《小麦产量与品质生理及栽培技术》等著作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20多篇。2009年4月,他把自己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20万元港币全部捐献给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设立爱农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教学和科研中,于振文大力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他带领助手和研究生在龙口市、桓台县、兖州市、滕州市等地建立小麦试验与示范基地,与当地农民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他们还在兖州市、临淄市农村建立了小麦研究室,研究室接上了互联网,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在这里他与研究生一起播种试验田,一起研究生产中的问题,他要求研究生吃住在农村。他说:“农业科研一定要在生产第一线进行设点,这样研究出的成果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于振文对研究生的要求很高,硕士生、博士生论文都要发表在一级学报上,对研究生的论文他每篇都要仔仔细细地修改,很多文章被改得密密麻麻,字里行间凝结着他的辛勤汗水。有些研究生将于振文修改后的论文珍藏,留作纪念。

由于在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中的突出贡献,于振文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等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于振文说:“这些成绩是我们教学科研团队和小麦专家指导组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也激励和鞭策我们要更加努力。我国的小麦生产还有很大潜力,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任重道远,要不断创造出丰硕的成果,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哈尔滨白癜风医院专家在线问诊

北京治疗耳鼻喉医院排名

白癜风的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