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电磁炉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丹噶尔古城再现茶马互市古风遗貌图-【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8 11:55:45 阅读: 来源:电磁炉厂家

丹噶尔古城再现“茶马互市”古风遗貌(图)

民俗文化,依附着民众的生活、情感与信仰,是一方土地的血脉和灵魂,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重要体现。

湟源,这片曾经是西王母巡游牧驻的热土,在千年的风雨沧桑中孕育和积淀了厚重而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

湟源,展现青藏高原民俗文化的灿烂画卷

湟源,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省会西宁40公里。

这里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合部,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相交,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融合,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这里还有青藏高原上*早的茶马互市,谱写了民族团结华彩乐章的唐蕃古道,沟通中西贸易和文明的丝绸南路在这里蜿蜒穿越,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动人佳话。

湟源美景

千百年来,这里是内地通往西部牧区的交通要隘。如今,青藏铁路、109、315国道及西倒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湟源又成为通向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门户和青藏旅游线上的*站。

湟源是西王母故里。据专家考证认为,境内的日月山是昆仑神话中的昆仑山,宗家沟石窟群是西王母石室,大华中庄卡约文化遗址为西王母时期文化遗存,湟源是昆仑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三千多年前西王母的主要巡游牧驻地和西王母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湟源是茶马商都。湟源为古丝绸之路要塞,唐蕃古道驿站。盛唐时在日月山设立了青藏高原上*早的茶马互市,到明清时湟源丹噶尔古城成为西部*的贸易集散地,堪称茶马商都 、小北京 。

湟源是军事重镇。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湟源军事重镇的历史地位,从西汉以来,这里就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历代王朝修筑城堡,设置军事据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遗存的西汉至清代的20余处古城堡及军事遗址,充分展示出湟源地区波澜壮阔的军事画卷。

湟源是宗教胜地。湟源境内分布有20余座寺院和70余座庙宇,这些寺院庙宇也是各种文化交融的产物。诸多的寺院庙宇将儒、道、佛为核心的汉文化,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蒙古藏文化和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湟源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地。昆仑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等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交汇碰撞,不同信仰、不同民族、多种文化的交融互动,形成了湟源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神秘神圣的西王母祭拜,演绎炎帝崇拜的湟源社火,传承古羌遗风的丹噶尔皮绣,庄严肃穆的祭孔活动,神秘奇特的庙宇法会,荡气回肠的湟源花儿,高亢悠长的湟源曲艺,记忆民间文化的摩崖石刻……这些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活动,体现出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汇融合的奇异景象,诉说着民族融合,文化交汇的风雨历程。

湟源悠久的历史还在这片雄浑厚重的文明沃土孕育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她就是青藏高原上茶马互市和文化交流的重镇——丹噶尔。她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沉淀着历史的辉煌,记录着岁月的变迁。

丹噶尔古城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布局严谨的建筑结构,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乃至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展示着边塞古城发展的壮美。

古城内有镇海协营署、中军督司署、千总署、把总署、丹噶尔厅署等军政机构;城隍庙、关帝庙、玉皇庙、火神庙、文庙、财神庙、龙王庙、金佛寺等庙宇寺院;拱海门、迎春门、腰楼、角楼及仓门街、九间街、北街、南街、庙巷子、灯山楼儿街、隍庙巷子、西城壕、大巷道、南城壕等街巷,还有义学、社仓、牌坊、祠堂等。建筑群落结构独特,风格迥异,院落街巷经纬交织,主次分明,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仍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与气派。

城内民居则有着北方典型四合院的特色,一般为一进两院或三院组成,有平房,也有两层楼房,多为土木结构,墙面厚实坚固,冬暖夏凉。迎进门为影壁,镶有各种吉祥图案砖雕,房屋前立面多有雕刻和绘有色彩朴素、寓意深刻的各种装饰图案,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百年的商业贸易,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使丹噶尔成为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

丹噶尔古城是茶马商都。丹噶尔为丝绸之路要塞,唐蕃古道驿站。开元23年唐王朝与吐蕃在今日月山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个茶马互市。明清时期茶马互市逐渐移到丹噶尔古城,成为当时西北地区*的贸易集散地。京、津、晋、陕、甘等地的商人、工匠纷至沓来;英、美、俄、德等国的商人纷纷开庄设行,开展金融业务和商业贸易。同时,在丹噶尔古城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从事汉藏贸易的藏客,他们足迹遍及西藏、新疆、陕西、山西、天津以及印度、尼泊尔等地,开辟了藏商之路。为确保丹噶尔的商业贸易,乾隆九年(1744年),清王朝还在古城设立了丹噶尔守备署,道光九年,设立丹噶尔厅,主薄升格为抚边同知,厅署同知为六品衔。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拥有大小商户及手工业1000余户,贸易总额达到白银500万两以上,商业贸易达到高峰,丹噶尔也有了茶马商都、小北京的美称。

丹噶尔古城是一座军事重镇。据记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到清雍正初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并设丹噶尔营,驻扎参将一员,千、把总共三员,建参将署一、千总署一、把总署二及演武厅、军火库、火药局、草场等。道光三年(1823年)将丹噶尔营升格为镇海协营,驻副将一员,负责环青海湖等地的军务,并保证丹噶尔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历史上在丹噶尔营、镇海协营任职的副将有14名、副总有17名、参将有7名、都司有29名,千总有4名,把总有31名,足见其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丹噶尔是名符其实的兵城。

丹噶尔古城是宗教胜地。古城得名于*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清顺治五年(1648年),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古城东百米处,成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以后古城内又修建了城隍庙、金佛寺、火祖阁、玉皇庙、关帝庙、财神庙、北极山群庙、清真寺等,这些寺院庙宇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刻镂精致,壁画精美,把儒、道为核心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和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悠悠岁月,风吹雨打剥蚀了楼台朱颜,茶马商都日渐失去往日的繁华。

为延续古城文脉,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湟源县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旅游名省的发展战略,勇于实践,在全省旅游发展大格局中积极担当重要角色,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丹噶尔古城进行了保护性开发,旨在将古城打造成为集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古都和兼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商贸交易功能的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夏都西宁旅游圈和青海湖旅游圈上的重要节点。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丹噶尔古城保护开发已完成一期工程,并于2009年5月份正式对外开放。开放以来,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收入880万元,吸纳1200余人在古城就业。

项目实施期间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省委书记强卫多次到古城考察,围绕提升古城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吸引力,以及民间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文化活动的策划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对湟源近几年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省旅游部门从规划到项目的实施始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如今,踩着青石砖铺就的路面,行走在气势宏伟、飞檐琉璃、刻镂精致的丹噶尔古城,似乎又感受到昔日茶马商都、小北京的繁华和辉煌。街道路两旁复古的玉源阁、玲雅轩、贤源祥、乾泰永、宏鑫典当等*商铺内,展示着湟源排灯、皮绣、剪纸、刺绣等民间工艺品。演艺厅内,羌风流韵原生态乐舞使人领略古羌乐舞的古风遗韵。丹噶尔厅署衙升堂断案表演,再现出古代官员办公问案的情景。

同时,还有城隍祭拜、丹噶尔署衙巡城、文庙诵经等活动,展示出古城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

文化之旅,在继承和发展中为文化湟源注入新的活力

今年春节去哪里?到茶马商都丹噶尔,观看民俗文化大展演。

为了展示湟源独特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提升湟源的文化品位,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把湟源打造成为冬季文化旅游目的地,青藏旅游线上的重要驿站,夏都旅游圈和环青海湖旅游圈上的重要节点,2010年2月25日至3月5日(正月十二至二十),湟源县将举办以品味茶马商都、观赏排灯异彩,走进中国*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湟源丹噶尔为主题的春节民俗文化之旅活动,为广大游客展示异彩纷呈的原生态民俗文化。

此次活动由湟源县人民政府主办,西宁市旅游局、西宁市文广局协办,青海金旅商务旅行社、胡杨情旅行社、青海省中国青年旅行社、西宁大美公交旅游有限公司、青海天马旅行社、大世界旅行社、青海中商旅行社、青海省塔尔寺旅行社、中国旅行社等单位支持。

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2月25日(正月十二)在湟源丹噶尔古城举行开幕式,届时还将举行中国*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揭牌仪式。期间,精心安排了原生态民俗文化大展演、排灯舞实景表演、茶马商队实景表演、社火表演、丹噶尔风服饰表演暨摄影活动、城隍庙会、民俗展览及民间工艺品展销、羌风流韵歌舞及印象丹噶尔曲艺表演、署衙升堂表演、文庙诵经活动、青海地方特色小吃展示、元宵焰火晚会等众多民俗文化活动。同时,还举行省垣媒体丹噶尔行、召开旅游推介会等宣传营销活动。

而原生态民俗文化大展演是重要的一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亮点频现。

排灯舞实景表演。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的湟源排灯,有机地汇集了木工、雕刻、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具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之称。排灯舞实景表演就是组织近500人的表演队,编排舞蹈动作,统一设计制作表演排灯及具有湟源文化元素的服装,在古城街道进行巡演或造型表演,通过排灯由静止到运动的变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艺术的无穷魅力。

茶马商队实景表演。通过组织骆驼、牦牛、马等商队,在古城内巡回表演,营造出唐蕃古道和丝绸南路上驼铃声声、商队来往的意境,游客还可骑骆驼、穿藏服、扮商人等,亲身体验和感受湟源深厚的商业文化。

丹噶尔风服饰表演暨摄影活动。设计制作款式新颖、风格炯异的具有湟源文化符号的服饰,组织模特表演队,在活动期间在丹噶尔博物馆民俗广场、城隍庙、丹噶尔厅署、东西城楼、火祖阁广场等景点进行表演,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传统与时尚的碰撞,展示独特的地域文化。届时邀请甘青等地摄影家协会、橡树摄影俱乐部组织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来丹噶尔采风,使服饰表演和摄影活动紧密结合,扩大活动的影响。

这些活动按确定路线,即沿火祖阁广场、丰盛街、迎春门、丹噶尔大街、拱海门、西门坡、西大街、东大街,将依次进行展演。为了方便游客来湟源丹噶尔参加民俗文化之旅活动,期间不仅开通了旅游专线,还对旅行社实行景点票价优惠政策。

湟源排灯起源于清代中期,发展于民国,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初,来此经营的各地商家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纷纷制作广告招牌,内燃蜡烛,挂在商号门前。随着商业贸易的日益发达,商家数量的不断增多,各大商号相互攀比,这种广告招牌越来越多,越做越大,后来不得不把牌灯排起来摆放,逐渐的单个牌灯演变成数量众多的排灯,再后来也就有了作为艺术品专门用于灯展的排灯,并有机地融入当地各民族及河湟谷地的文化基因,成为古城一道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古时的排灯有长方形、马鞍形、梅花形、天桥形、扇子形、影壁形、立柜形、椭圆形等,大都是长2尺、宽1.5尺方格的纱窗组成,大都五格两面,共十格,长约丈余,雕刻精细考究。图案内容有历史人物、典故,山水花鸟等,每架排灯以连环画形式,集中展现一个故事或一段情结,画面绚丽多彩,栩栩如生。其制作工序先是制作框架,将传统的花草人物等图案雕刻在木制框架上,这一工序由鲁班式的能工巧匠承担,因为它是排灯的骨架。框架制成后,上面蒙纱,并根据不同架形,绘制反映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神话故事等画面。*后就是内置蜡烛,进行艺术的排列和组装,使单个的排灯具有整体的艺术效果和主体思想。

湟源排灯作为浓缩多元文化的艺术精品,有机地汇集了木工、雕刻、绘画、装饰、书法、音乐等各种艺术。每年农历正月元宵节前后,几百盏排灯同时展出,从丹噶尔古城西门拱海门到东门迎春门,延伸到丰盛街至火祖阁。这里商行接二连三,是古城商业繁荣地区,也是排灯集中区。当排灯挂起后,灯火辉煌,璀璨耀目,加之各路社火纷踏而至,锣鼓喧天,龙舞狮跃,热闹非凡。

而今,经过开发的湟源排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采用电、光、声等现代技术和新型材料,形式上增加了悬挂式、立柜式、屏风式、中堂式、影壁式等,艺术门类上除绘画外又增加了堆绣、刺绣、皮影、剪纸等,内容上精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典故、文学作品、民间故事、传说和反映当地自然风貌、文物古迹及民间艺术等。使湟源排灯这一高原民间艺术有了全新的艺术生命力,更具观赏性、研究性和收藏性。

2010,民俗文化活动将为湟源旅游业添彩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以往单纯的追求风景,开始变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民俗文化。这表明,旅游业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就需要用高品位的民俗文化活动来注入鲜活的血液,打造出高规格的旅游名片。

正因如此,近年来湟源县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不遗余力挖掘和整理民俗文化资源,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对外初步树立起文化湟源的良好形象。

仅2009年,就举办了民族文化旅游节、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郁金香节湟源县分会场丹噶尔古城开街暨青海旅游旺季启动仪式、六月六丹噶尔朝山会、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湟源丹噶尔昌耀诗歌馆开馆仪式暨丹噶尔之夏诗歌朗诵会、青海湟源首届中华昆仑文化周暨西王母祭拜大典、青海省首届文学周作家走进丹噶尔等系列大型文化活动。特别是首届中华昆仑文化周暨西王母祭拜大典,在全国尚属*,也是继丹噶尔古城之后,推出的又一大文化品牌。同时,还开展了排灯艺术展、古城摄影展、书画展览等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展现湟源独特的地域文化,丰富和提高湟源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提高湟源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对一个地方知名度的提升,对一个文化品牌的形成作用非常之大。策划实施有特色的活动也是展示形像,提高宣传效果的行之有效好抓手和平台。

2010年湟源县又将推出一系列重大民俗文化活动,尽展湟源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也为湟源旅游增添异彩。

2至3月份,即春节期间,开展2010年湟源丹噶尔春节民俗文化之旅活动,以丹噶尔古城为平台,创造一个让省内外游客体验原生态民俗文化、品尝民间特色小吃的好去处。

5月份,青洽会暨郁金香节期间举行湟源排灯艺术节。在丹噶尔古城、县城主要街道展出制作精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排灯,并进行排灯舞实景表演,同时开展反映湟源文化特色的灯谜晚会和民俗文化活动。届时,整个湟源县城将变成灯的海洋,广大游客尽情观赏排灯异彩。

同时,还将举办青海省首届‘丹噶尔杯’原生态曲艺电视大赛,邀请和组织省内地方曲艺演出团队、民间艺人等,进行民间原生态曲艺比赛演唱,并进行汇报演出。其中,复赛3至4月份在各洲县进行,决赛5月初在丹噶尔古城集中进行,对复赛和决赛由青海电视台全程录播。

6月份,举办首届‘丹噶尔’杯民族民间歌手大赛,并举行丹噶尔花儿广场揭牌仪式。

7月份,举办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丹噶尔’杯摄影大展(大赛)。届时将邀请省内外摄影家举行摄影展和摄影大赛,用摄影艺术展示湟源独特的建筑艺术、民俗风情、文化底蕴、自然风光等。

8月份,举办第二届中华昆仑文化周暨西王母祭拜大典。期间,在丹噶尔古城举行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的昆仑神话与西王母文化论坛,在宗家沟举行高品位、高规格的西王母祭拜大典,宗教界人士还将举办道教音乐演奏会。同时,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

2010年,这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意味着湟源县又迎来一个又一个的文化亮点和旅游热点。

西王母故里——湟源

湟源,史称西戎羌地,西汉始置临羌县,是华夏先民古羌人生活栖息的地方,他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早期文明,以西王母为代表的昆仑文化便是其中的一大亮点。

西王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是史前时期生活在青海的羌人女首领,随着历史的发展,从部落首领逐渐衍变成了神。《大荒西经》云: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汉书地理志》记: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侧湟水所出。 《汉书郡国志》载:临羌有昆仑山。此类说法在《十州记》《西宁卫志》、《西宁府新志》中都有记载。

近年来,专家学者们通过史书记载和实地考察,在日月山下的宗家沟发现100多个石洞,有的崎岖婉转、深不可测,有的高大宽敞宛如殿堂,极适宜人类居住,这与远古西王母栖身的石室应于湟源县和青海湖之间的地理方位相符。

他们还发现,环青海湖*峰的日月山主峰野牛山,海拔4898米,被当地藏族农牧民称为阿妈索日格,认为山顶供奉的女神是大家的阿妈,至今还保留着祭祀阿妈的风俗:每年农历7月18日上山敬献项链、手镯、镜子等女性使用的饰品。

更有专家研究认为,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反映的是史前古羌文化,这个时期的古羌部落就是史书中所记载的西王母国,其中发掘出土犬戏牛鸠杖首被专家考证为是西王母的王杖。湟源大华中庄墓葬群的主人极有可能是历史上西王母国的女首领及其属民。

而在湟源及周边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西王母的传说,历史上也有对西海(青海湖)海神西王母的祭拜活动,祭拜仪式分别在湟源的丹噶尔古城、扎藏寺、东科寺及察汗托落亥城和青海湖举行。丹噶尔古城的西城门叫拱海门,表达了对西海海神西王母的敬意,拱海门也是祭拜西海海神西王母活动的出发地。

专家学者们通过对湟源周边地理环境、史料记载、民间传说以及出土文物的综合考察和研究后认为,湟源是西王母故里,是史前西王母的主要巡游牧驻地,也是昆仑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009年8月21日,在湟源县宗家沟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华昆仑文化周暨西王母祭拜大典,引来周边数千群众和省内外众多游客观礼参拜。

对此,副省长吉狄马加指出,以西王母为代表的昆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也是青海文化的拳头品牌。昆仑文化映射出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是中华民族*早的创世纪录之一,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真实写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西王母与炎黄一样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先祖。打好、打响王母文化品牌,对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宏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特色文化品牌,增强世界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把湟源乃至青海打造成世界华人寻根问祖之所在,都有着重大意义。

赵宗福(青海省社科院院长、博士、教授):湟源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文化深厚。近年来,据一些学者考证,湟源又是西王母故里,是西王母的巡游牧驻地和西王母国早期的政治经济中心,境内的野牛山为神话中的昆仑山,宗家沟石窟群为西王母早期石室,大华中庄卡约文化遗址可能为西王母时期的文化遗存之一。与此同时,湟源县也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挖掘,整理和策划,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于2009年8月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华昆仑文化周暨西王母祭拜大典。以西王母为代表的昆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文化,中华民族*早的创世纪录之一,也是青海文化的拳头品牌,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西王母与炎黄一样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先祖。湟源县打好、打响西王母文化品牌,对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宏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特色文化品牌,增强世界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把湟源乃至青海打造成世界华人寻根问祖之所在,让湟源文化旅游走出青海有着重大意义。

谢佐(青海省人民政府参事、教授):自古以来,湟源在唐蕃古道、茶马古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经过湟源峡,湟源成为海藏通渠的重要咽喉之地;湟源又距我国*美的五湖之首青海湖很近,是环西宁旅游圈和环青海湖旅游圈的必经之地。湟源县委、县政府不失时机地抓住县城经济文化的区位优势,进行保护性开发丹噶尔古城,大打文化品牌,建设文化湟源,确定打造文化旅游重点县的战略,闯出了一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新路子,值得称许。

朱世奎(原青海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这几年丹噶尔文化旅游事业,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整合,适应新形势,更上一层楼。建言一,提高对本土文化先贤的推介力度,比如朱锦屏先生对青海民族教育、民族团结等做出过卓越贡献,可考虑在丹噶尔城建一所既有地方文献,又有电子读物、声光设备的比较现代化的锦屏图书馆,以赢得多方面的效益。建言二,建立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丹噶尔文化网站,让国内外的网民互动式地了解丹噶尔。

井石(青海省作协副主席、*作家):丹噶尔的民间地域文化极其丰富,具有文化的多元性。比如这里的社火,有炎官火神文化的遗留,在中轨中矩地从火神庙出,这里社火中的哑巴、癞瓜子身上更有古羌生殖文化的影子等,还有排灯、曲艺、花儿,民间饮食文化、皮绣等等,这些民间文化中,有的是属丹噶尔独有的,有的是泛河湟文化,丹噶尔要包容这些,要充分挖掘这些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它成为丹噶尔文化旅游的亮点,游客从这里不但能了解到丹噶尔独有的文化,而且以丹噶尔为平台,能领略整个青海的文化风貌。

程起骏(地方史学者):湟源是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商业重镇、军事要塞,卡约文化的重点区域,去年成功入选中国*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如今,湟源县丹噶尔古城,是西宁旅游圈和环青海湖旅游圈结合部的一颗明珠,湟源的旅游发展要以丹噶尔为中心,着力突出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和地域优势,用文化促进旅游业。同时,要加大王母文化,以及野牛山、华石山、宗家沟等景点的开发力度,将其作为丹噶尔古城的文化补充和辅助景区,增大以古城为中心的景区纵深,打造一条以丹噶尔古城为中心的湟源一日游的品牌旅游线路,使湟源的文化旅游业更上一层楼。

任玉贵(地方史学者):湟源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古朴神秘的宗教文化,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昆仑文化等,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为了打造文化品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湟源县系统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这对展现地方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有着非凡的意义。

阿克苏产品设计

分析仪器设计

乐东工业设计